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
我们静待花开就好
人们普遍认为,学习开始得越早越好,甚至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,把「能否学到更多的算术、拼音」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标准。
我对此,并不认同。
如果让孩子从4岁就开始学习算术、识字,整天忙着上课、坐好和听讲,他们「爱玩爱动」的天性就得不到释放。
这会为日后的学习带来诸多隐患,如注意力不集中、认知能力弱等问题。
但是我们当时的觉悟不够,不明白早上学的弊端,等意识到问题之后,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纠正当初的决策失误。
孩子早上学一年,承受了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压力,违背了孩子成长的发展规律,学习难度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范畴。
比如一年级时,别人能读懂数学应用题的时候,他读不懂。另外,还出现了自控力差、注意力差等诸多问题。
我们过早地让孩子上学,使他在不该被约束的年龄受到了过多的约束。
一个从3岁就开始被要求读书、算术、写字的孩子,他通过什么方式探索这个世界?在哪里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王国?
在本该无忧无虑地在大自然中撒欢、奔跑的年纪,你却要求他在教室里,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板凳上听老师讲课。
那么,他还有用于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吗?
孩子的成长如果缺少了积极探索世界的过程、有趣的游戏,可能会导致未来自我责任感、自控力和自我方向的弱化,将难以应对未来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
人的寿命越来越长,而童年的时间却越来越短。
我们要求5岁,甚至更小年龄的孩子在教室里坐好,保持安静,其实是在束缚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3-5岁,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高峰期,他们不应该在这个阶段,过早地接受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学前教育。
而应该拥有足够多自由的时间、足够大的场地,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,无忧无虑地去玩耍,去游戏。
有研究表明,从学术氛围浓厚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,成年后有一半会出现情绪障碍的问题。
而那些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,只有6%会出现同样的问题。
只有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,才能为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础。
孩子3岁的时候就应该做3岁该做的事儿,4岁的时候做4岁该做的事儿。
5岁前的孩子,其实并不适合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学习,而应该走出去,走进大自然,「玩沙」「玩水」「观察蚂蚁搬家」,由此增强视觉、听觉和触觉。
至于识字、算术等智力的开发,最好在5岁之后,而且要循序渐进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建议:
男孩更不宜早于6岁入学。
他认为,男孩的发育往往迟于女孩,有些5岁男孩的语言能力相当于3岁半的女孩,提早入学更容易造成他们听不懂老师讲课,在课堂上也坐不住。
孙老师还从医学的角度、心智发育、个性发展等方面,解释了孩子为什么晚上学比较好。
他的观点是:5岁的孩子和6岁孩子相比,心智发育的差距很大,自制力、注意力、人际交往能力等都达不到上学的要求。
如果提早让孩子上学,意味着孩子一辈子都要和比他大的人竞争。
即使孩子在小学期间能够跟上同龄孩子的文化课学习,但其他方面的不足,容易对孩子未来步入社会形成障碍。
早让孩子上学,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,这是一种恶性循环。
孩子可能永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,这种自卑感会影响他的一生。
很多家长担心晚上一年学,会让孩子「输在起跑线上」。
关于这个问题,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——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,「起跑线」的比喻是恰当的。
但是,「输在起跑线上」只存在于短程竞赛,例如百米赛。
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,就不存在「输在起跑线上」的担忧。
在孩子的童年,我会带着我的小宝尽情地玩耍,会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带他旅行,先让他对世界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。
这样,当他上学的时候,就会有比较好的认知能力。
我会带他去乡下,看真正的牛、羊、鸡、鸭、鹅。
我会带他去玩泥巴,捉迷藏。
我会培养他的自理能力,让他掌握如何穿衣、吃饭、上下楼梯。
孩子就像一粒种子,撒在地里,你得给他足够的时间,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地发芽、生长、结果。
人生是长跑,请让孩子慢慢来。

已有 71 位网友参与,快来吐槽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