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聊一个普遍现象:自从孩子会说话了,你是不是总有意无意地教起了数数?12345……然后孩子跟着你数12345……以至于,我们以为孩子真的学会数数了,数的越多,就越聪明。
可是,教数数,真的那么简单吗?
生活中,我们经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通过记忆,能数到10甚至20,但大多数孩子其实是不理解数字背后的意义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唱数”。这一连串的数字对孩子来说就和一首儿歌、一首古诗没有任何区别。别让“数数”和“背数字”,在一开始就画上等号。记忆是学习的一种方法,但是引导不当,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未来学习数学的“拦路虎”。
来自斯坦福的数学教育学教授Jo Boaler曾经针对2000个孩子做过一项调研,调研结果发现:
很多数学能力水平低下的学生,一开始都是死记硬背数学运算公式和口诀,由此失去了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字的能力。这些孩子,一开始就败在了“死记硬背”这件事上。所以,在早期数学启蒙阶段,哪怕是最简单教数数,也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方法。
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几个测试原则:
1、对应原则
即数数时,一个数字对应一个物体。你可以和孩子做第1个小测试:拿5颗糖排成一排,让孩子用手点一颗糖,说一个数字,观察孩子是否能做到一一对应地点数。
如果你发现,孩子会指着第3颗糖说4,指着第4颗糖说5。这就是无法做到一一对应。
2、固定顺序原则
数字之间有固定的顺序,即12345,而不是13245。
第2个小测试:让孩子数一数桌上的饼干吧。
如果孩子数着数着就乱了顺序,经常错数、跳数、漏数,说明孩子就还没掌握数数的固定顺序。
3、基数原则
即所数集合的最后一个物体的数词就代表了这个集合的总数。
第3个小测试:让孩子点数5个苹果,孩子数对了12345,你再追问一句:“那这有几个苹果呢?”
如果孩子说4个或者6个,就说明他不知道他数的最后一个数字代表了总数。
4、顺序无关原则
即在点数物体时,无论从左往右、从上到下数,所数物体的总数都是不变的。但孩子一开始无法掌握这个技能。
第4个小测试:观察孩子在点数的时候,是不是一会儿从左往右数,一会儿从近往远数?每次数的还不一样?
所以,我们开始教孩子数数时,可以让孩子遵循一定的固定顺序,比如按顺时针方向,避免多数或漏数。等孩子熟练之后,他才能无论从哪里开始数,都能数对。
5、抽象原则
孩子数数能力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,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。
第5个测试:问问你自己,数字是抽象的,还是具象的?
对,当然是抽象的。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,不建议家长一开始就让孩子机械的去记忆阿拉伯数字。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字的意义,再慢慢过渡到抽象数学符号的学习。
如果以上5个小测试,如果有2个或2个以上都有问题,那么说明你教数学的方法出了问题。
2到3岁的孩子正是计数能力萌芽的阶段。为了避免孩子未来无法理解数字并灵活运用,你需要:
遵循先具象再抽象的幼儿认知规律。多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或者实物,让孩子在操作中感知数量。调动孩子多种感官(视觉、听觉、触觉)进行练习。比如,吃零食的时候,吃1个,说1个数字;拿积木玩的时候,拿1个,说1个数字。让数概念融入生活。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,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练习数数。
【扫一扫 快速打开】

已有 142 位网友参与,快来吐槽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