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
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一个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: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。
良好的习惯养成,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务。
幼儿时期应努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。
生活习惯包括生活作息习惯、生活卫生习惯、文明礼貌习惯、遵守规则的习惯等,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、倾听习惯等。
孩子在早期养成了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,后面的学习和生活就很简单。
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养成,一旦错过了黄金好习惯的养成期,让孩子养成了坏习惯,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。
在教学中,我们经常见到有孩子已经上初中了还是丢三落四;不会收拾学习用具,桌面乱糟糟的,上课找不到学习物品,听讲心不在焉,经常走神......
反复教育,却收效甚微。
常言道:一年养习惯,十年改习惯。
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,长大后很难纠正,这些不良的习惯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。
培养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
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,德国人(含移民美国、加拿大等国的德裔)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。
换句话说,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,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。
这些成就的取得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出色的幼儿教育。
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,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。在这期间,德国孩子都学到了些什么呢?
在德国,孩子一般3岁上幼儿园,为期3年。
3年过去了,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,自己管理时间,自己约会,自己制订计划,自己搭配衣服,自己整理东西,自己找警察。
一个6岁的孩子,生活能力会很强。
激发孩子的求知欲
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
求知欲和上进心,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。
按照我们的话说,就是“爱学”。孩子只有“爱学”,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,才可能“学好”,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。
作为父母亲,在孩子成长的幼儿阶段,注重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,无疑是非常有益的。
如果过度教育,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,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
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,比如:
1、3岁是直觉思维期;
2、5岁才有形象思维;
3、大班的孩子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;
4、8-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。
让充满想象力,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,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,他虽然不理解,但也能做到,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,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。
让孩子提前学习,避免“输在起跑线上”,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,最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,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。
陈鹤琴先生曾在“活教育”原则中指出:
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,应该让他自己去做,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,应该让他自己想,儿童自己去探索,去发现。
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,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。
【扫一扫 快速打开】

已有 110 位网友参与,快来吐槽:
发表评论